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本文共有30749个字,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内焰)最亮,最内层(焰心)最暗,外焰温度最高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焰
⑶用一冷而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O2 + Ca(OH)2===CaCO3↓+ H2O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 ①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在广口瓶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滑)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在细口瓶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标签正对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①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
② 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倒放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③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④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必用水冲冼。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量筒要平放,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大仰小。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①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少于1/3。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③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④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爆炸)
⑤酒精灯的外焰最高, 应在外焰部分加热 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⑥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2、加热注意事项:
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②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从管底套上取下。
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成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⑥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要垫石棉网。

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
(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① 左物右码 : 物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物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可放在干净纸上或烧杯中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仪器装置的连接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或者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把玻璃管先润湿,然后对准孔稍微用力转动。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把橡皮塞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再使劲塞塞子(容易压破仪器)。

七、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方法:双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或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如果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双孔胶塞与锥形瓶:用弹簧夹夹紧出气胶管,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直至长颈漏斗与锥形瓶的水形成液面差(液柱),且液面不下降,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八、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成分
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③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可支持燃烧;
(4)实验注意事项:

 A、装置不能漏气;B、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C、红磷要过量;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瓶塞未塞紧,是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D、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

②液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A、弹簧夹没有加紧;B、红磷升入瓶中的速度太慢。
③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6)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1.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成分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

4.保护空气

2、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3、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5种。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
6、酸雨的危害:腐蚀建筑物、雕塑;使土壤、水质酸化,使植物生长不良;危害人体健康等。
课题2 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1.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氧气的助燃性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的比较
物质 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 注意

木炭 ⒈发出白光
⒉放出热量
C + O2=== CO2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硫 ⒈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⒉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⒊放出热量

S + O2=== SO2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空气造成污染
(集气瓶中先装点水溶解二氧化硫,减少对人体伤害和空气的污染)
红磷
(暗红) ⒈产生大量白烟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热量

4P + 5O2=== 2P2O5 此反应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
铝(银白色固体) ⒈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4Al + 3O2 ===2Al2O3 ⒈铝非常薄
⒉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⒊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镁条 ⒈发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2Mg + O2=== 2MgO

铁丝 ⒈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⒉生成黑色固体
⒊放出大量的热量

3Fe + 2O2====Fe3O4 ⒈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
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3)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
3.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指氧元素,不仅指“氧气”,“氧气”属于“氧”的一部分 ;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气参与,但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③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同时也一定是一个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通常无发光现象,但会放出热量。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5)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课题3 制取氧气

  1.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氯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 ——→ 水+氧气
    2H2O2 2H2O+O2↑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2KClO3 2KCl+3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KMnO4 K2MnO4+MnO2+O2↑

试剂状态 固态、液态 固态 固态
反应条件 常温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
气体发生装置

收集
装置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1)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装置,操作与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相同,只是管口不用棉花。
(2)排水法收集气体(适宜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口就行。(目的是方便水下容易取出集气瓶)向上排空集气法(适宜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向下排空集气法(适宜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排尽集气瓶中空气)
(3)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上正放在桌上。

  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 注意事项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连接仪器,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装:将药品装入试管 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中,堵塞导管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点:先预热,后对药品加热 先预热,再固定加热
    (5)收:收集氧气 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收集满的集气瓶瓶口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6)离: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时,应先将将导管移出水槽,最后熄灭酒精灯
    目的: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2. 检验所收集的气体的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3. 验满方法:
    ①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②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4. 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 ,是物理变化
    6、(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
    说明:(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2)二氧化锰不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专属催化剂,还有其他;(3)不会使产物的质量增加和减少。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7、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一变多”。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举一反三)
    2、 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4、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三、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Na+、Al3+、Cl-、S2 等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通常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6、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四、相对原子质量
1、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即m C × 1/12),其他的原子与他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即mH/(mC×1/12))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例如:Ar ( H) == m H ÷ (m C × 1/12)
它的单位为1 一般不写出。而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Kg,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实际质量的比值。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牛奶包装袋中的说明:钙≥150mg/100mL中的钙是指钙元素。(其它类似)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二、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这种物质。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前面加系数后只表示几个原子,如2H:表示二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Cu ①铜元素;②一个铜原子;③金属单质铜。
2、书写元素符号应注意的两点可归纳为:
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一大二小)
3、元素可分为: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也可再加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例如:                  

非金属元素按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水”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属于哪类元素。
4、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                 素    原             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三、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②每一横行(即: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 7 个横行,有7个周期。各周期数=电子层数
③每一纵行(即 族):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所需的元素,(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第四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1.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 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3.节水标志
    新千年节水标志及含义“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净化方法 原理 作用
    静置沉淀 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 有时又叫沉降或沉淀,用来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沉淀 加明矾等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 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大的杂志
    过滤 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 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色素和异味
    蒸馏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除去溶于水的杂质的方法,相对净化程度较高
    4、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二、过滤
    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2、备注:
    (1)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2)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防止滤纸被水润湿后破损
    (3)液体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流下,使过滤不充分
    (4)倾倒液体的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出
    (5)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穿滤纸
    (6)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7)过滤后仍然浑浊的原因:A、滤纸破损 B、液面高出滤纸边缘 C、承接滤液的烧杯水不干净
    3、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1)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2)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3)注意:①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

            ②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防止加热时暴沸
           ③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④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

    三、硬水与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河水多为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
    3、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中搅拌,若水易起浮渣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或若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4、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⑴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⑵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5、硬水软化的方法:⑴煮沸;⑵蒸馏
    6、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区别 关系
    纯水 纯净物,澄清透明

天然水 混合物,常呈浑浊
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检验: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
转化: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

软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2、可燃性: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氢气 + 氧气——→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注意: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燃气体,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证明氢气
4、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Zn+H2SO4=ZnSO4+H2↑
(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是块状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不需要加热的装置。
(3)操作步骤:①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药品;④验纯;⑤收集气体。
(4)收集方法:①向下排气法;②排水法。
(5)验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较小,表明氢气较纯。
(6)放置:倒放在桌面上,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二、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结冰),沸点是100℃。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的导电能力较弱。
2、电解水实验:
(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3)化学反应: 2H2O通 电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4)由电解水实验可知: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通 电2H2↑+ 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确认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⑷如果已知两气体的密度,还可推出水的化学式
3、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往往小于1∶2,原因可能:
①氧气微溶于水而氢气难溶于水 ②金属电极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消耗了部分氧气。
三、化合物与单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

            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如水、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纯净物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氧气。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可能是混合物。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种化学式

2、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的化学式
   ① 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
   ② 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由原子构成)。

(2)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KCl 
      写法: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       读法:某化某
   ②氧化物:如:HgO、SO2、Fe3O4 
    写法:另一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             读法:氧化某   几氧化几某
(3)化学式的意义:

A、化学式的含义,以 H2O为例
H2O
微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宏观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以Fe为例
微观 ①一个铁原子
宏观 ②铁元素 ③金属单质铁
(4)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
①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中某原子的个数。
   ③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④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二、化合价
1、概念: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2)写法: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先符后数,“1”不忘
(3)一般规律: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a.氧元素通常显-2价 b.氢元素通常显+1价;
c.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 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d.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Fe:+3价的读铁,+2价的读亚铁。
②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③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 0。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有一定的区别:

化合价    离子

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正上方、先符后数“1”不忘 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数后符“1”省略
实例 +1 -1-1 +2
Na、Cl、OH、Ca Fe2+、Mg2+、Al3+、Cl-、SO42-
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改变位置交换顺序 离子电荷

(5)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正一氢锂钠钾银,正二钙镁钡铜锌 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
铝铁正三碳硅四,氟氯溴碘为负一 负三常见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氧为负二单质零,四六负二硫齐全 化合价,要记清,莫忘单质是零价。
负三正五氮和磷,铁汞正二也常见。
(6)化合价运用
I、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律
①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如:氯化钠NaCl,氧化镁MgO,二氧化碳CO2
②金属前,非金属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如氧化铁Fe2O3
II、已知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左正、右负、标价、交叉、化简、复查。
III、已知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求其他元素的化合价。
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化学用语中数字的含义
1、微粒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数目。
2、微粒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微粒中某元素原子个数
3、微粒右上方的数字,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4、元素符号(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设计实验】①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②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③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④ 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并将白磷引燃。
⑤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天平平衡。
【实验结论】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 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白磷。
 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子弹开。
 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
 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
2、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烧杯。
【设计实验】①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②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实验结论】m1=m2。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 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5)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四、化学反应前后:
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化合价,物质状态。
五、化学反应方程式

 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1、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反应。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3、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 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 化学式书写错误。
 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 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2、注意:(1)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2)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3、配平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配平法等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解题步骤及格式
一般分为以下七步:⑴解设未知量,一般情况下,求什么设什么;⑵写出相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⑶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列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⑷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⑸列比例式;⑹求解;⑺答题。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例题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24.5g。

【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
解:设生成Cu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 
         
                 

【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7.2g)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二、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 未知数带有单位。
 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1,甚至为0)。
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 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良好的导电性、润滑性,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化学式    颜色    形状    硬度    导电性    导热性    润滑性    熔点    用途

金刚石 C 无色透明 正八面体 最硬 无 无 无 高 划玻璃、切割金属、钻探机钻头、制装饰品等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细鳞片状 最软之一 优良 良好 良好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4、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颜色、状态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 灰黑色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

5、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6、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7、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原子最外层有4 个电子)
应用:解释古代字画经历几千年而不变色、档案资料要求用碳素墨水书写;用木质电杆时常常把埋入地下的部分的表面烧焦,其目的是使木材不易腐烂。
2、碳的可燃性(相同的反应物,因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充分燃烧 C + O2 ===== CO2

                            放热

不充分燃烧 2C + O2 ===== 2CO
注: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碳具有还原性: C+2CuO 2Cu+CO2↑

                    2Fe2O3+3C 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4、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
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2↑
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三、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C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小结:还原剂: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实验室用25g碳酸钙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请计算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其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优缺点:收集到的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

排空气法的优缺点:纯度不高需验纯,但较干燥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不要写成CaCO3 和稀盐酸)
2、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注意:⑴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CO2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⑵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⑶不能用Na2CO3 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
3、装置图
装置的注意事项:(1)若用长颈漏斗来注入盐酸,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
(2)若用试管来装药品,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竖直向上,试管底部与铁架台面接触。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下降,则表明漏气;若水面不下降,则表明不漏气。

4、收集装置:只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5、CO2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H2O
6、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已充满。(这样做是利用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净化: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时,可先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氯化氢),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蒸气并进行干燥)。
7、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课题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O2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
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O2固体叫“干冰”);
⑵密度比空气大;

                  ⑶能溶于水;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 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 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 ④ 第四朵小花变红; 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
① 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和H2CO3=H2O+CO2↑
【注意事项】
① 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 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O2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①CO2气体的检验

             ②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此反应的应用 ③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④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
             ⑤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 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2+C 2CO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变为一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用途:⑴灭火;⑵作致冷剂如人工降雨、舞台烟雾;⑶制碳酸饮料;⑷作温室肥料等。
2、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也会导致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危害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地带土地沙漠化,旱涝灾害,农业减产。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措施: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乙醇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三、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制取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想一想:水能防止CO中毒吗?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2CO + O2====2CO2——作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 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还原性: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装置】见下图(这是整套装置,但只需掌握虚线框中内容,并且下文的操作、现象、结论仅针对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

1-稀盐酸 2-大理石 3-碳酸氢钠溶液 4-浓硫酸 5-木炭 6-氧化铜 7-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操作】
① 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
② 点燃酒精灯给玻璃管内的物质加热;
③ 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
④ 再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一氧化碳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注意事项】
① 检验一氧化碳纯度的目的: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② 一氧化碳“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 一氧化碳“早来”,酒精灯“迟到”的目的: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空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④ 一氧化碳“晚走”,酒精灯“早退”的目的: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2Cu+O2 2CuO)。
⑤ 因为一氧化碳有剧毒,随意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⑥ 7溶液的目的:A、 证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 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与上面的实验类似(⑥ 下的酒精灯要换成酒精喷灯)
【实现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
【注意事项】铁块是银白色的,但铁粉是黑色的。
 在我们学过的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中,只有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其他的都是“高温”:
H2+CuO Cu+H2O 和 CO+CuO Cu+CO2
⑶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死亡。
3、用途
可燃性作气体燃料【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H2O CO+H2】
还原性冶炼金属

四、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①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 二氧化碳可以和四大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 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检验方法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主要用途 做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

第七单 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 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 爆炸
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像右图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
① 面粉应该是干燥的;
② 气囊的作用: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③ 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可稍长一些,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以防危险。
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通风、严禁烟火。
 切可燃性的气体(氢气、天然气、煤气等)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如开灯、抽风、拨打电话、手机等),以免发生爆炸。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反应是放热的,如物质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中和反应等,这称为放热现象;有些反应是吸热的,如CO2在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等,这称为吸热现象。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⒈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
⒉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
⒊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等;
⒋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二、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
(1)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2)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CO、烟尘等。(SO2、NO2可导致酸雨)
(3)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将煤干馏,即隔绝空气加强热(属于化学变化),使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的物质。(干馏是化学变化)
2、石油——“工业的血液”
(1)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2)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将石油分馏,使石油中各成分分离。(分馏是物理变化)
(4)由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
3、天然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
(2)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3)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4)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甲烷燃烧会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5)在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好处如下:
      ① 可以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②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③ 提高肥效。

(6)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4、使燃料充分燃烧

(1)方法
  ① 加大空气的量;② 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①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 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

① 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 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酸雨

 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1)来源:含硫煤的燃烧、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
(2)酸雨形成的反应原理: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3)酸雨的危害:
① 腐蚀大理石建筑、钢铁制品;
② 污染江河湖海,使土壤酸化;
③ 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破坏森林、农作物的生长。
④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使人死亡。
(4)防治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酸雨的防治:
①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② 减少含硫煤的使用或使用脱硫煤;
③ 改善汽车用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
④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使用新燃料、新能源。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①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
②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⑴汽车用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和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合称尾气。排入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⑵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需采取:
①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能充分燃烧;
②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③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④ 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未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⑤ 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或乙醇汽油(是一种混合物)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3、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⑴燃料中某些元素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SO2等;
⑵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⑶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四、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⒈酒精(化学式C2H5OH):是一种有机物。
⑴酒精的制取:①原料:高粱、玉米、薯类等;②生产方式:发酵、蒸馏。
⑵性质: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在空气中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
C2H5OH + 3O2 点 然2CO2 + 3H2O
⑶用途: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它属于可再生能源。
⒉氢气
⑴性质无毒,极易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⑵是最清洁的燃料,由于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⑶是最理想的能源: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产物是水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泛。
⒊能源展望:正在利用和待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老王

(๑>ڡ<)☆谢谢老板~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须联系作者本人同意,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添加新评论
暂无评论